索 引 号 640381015/2023-00087 发文时间 2023-07-10
发布机构 青铜峡市农业农村局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关于印发《2023年青铜峡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2023年青铜峡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

《2023年青铜峡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方案》已经农业农村局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按照项目内容开展工作。


附件:2023年青铜峡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方案



青铜峡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3年青铜峡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自治区、吴忠市党委农村工作会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的部署要求,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按照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3年第二批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支农项目计划的通知》(宁农(计)发〔2023〕18号)、《2023年宁夏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方案》和《2023年吴忠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聚焦全面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坚持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以培育质量效果提升为关键,以选育用和促就业一体化培育为路径,引进培育与就地培养并重,培训与教育并举,整体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理念、文化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夯实稳粮扩油人才支撑,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的高素质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聚焦我市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面加强农民素质素养提升,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全年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22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60人、专业生产型110人、技能服务型50人。

三、重点任务

(一)提高生产技术技能。围绕“两稳两扩两提”的总要求,优先保障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的培育需求。我市要立足主要粮食作物遴选培训对象。紧密衔接生产技术技能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实施分品种组班、分技术授课、分阶段培训。紧扣农时,围绕作物生产全过程全周期开展培训,突出良种选购及制种、关键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耕地保护建设等内容。强化在田间地头实践实训,用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提升农民实操水平。

(二)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坚持选育用一体化的育人导向,统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和农民培训学习需求,以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各地主导特色产业组织培育。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分层分类实施培育。聚焦“六特”产业发展能力提升,重点围绕生产组织、主体管理、智慧农业、市场冷链、信贷融资、风险防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等,开展全产业链技能培训。倡导运用案例教学法,可根据需要开展组织农民异地学习先进典型。

(三)提升农民素质素养。面向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全面开设综合素质素养课程。培训内容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农法律法规、农业农村政策,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金融信贷保险,乡村规划建设、乡风文明、农耕文化等领域基础知识。市、县两级高素质农民培育主管部门要参照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制定的综合素养课程体系,严格审核把关本级综合素养类培训教材,优先选用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四、专项行动

围绕聚焦大豆玉米提单产、肉菜产业发展、机械化生产、产业经营管理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五个专项行动”。

(一)大豆单产提升培训行动。继续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项培训,重点围绕品种、农艺、农机结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围绕高产高质和良法良机,开展专业生产型培训50人,由市农业技术和农机化推广服务中心落实培训任务。

(二)玉米单产提升培训行动。面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从事专业农业生产人员,分品种组班、分技术授课、分阶段开展玉米绿色高产技术模式应用、高产优质耐密品种等专业生产型培训60人,由市农业技术和农机化推广服务中心落实培训任务。

(三)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青铜峡市作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农机手、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为对象,聚焦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油作物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环节,围绕玉米高质量机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种植、保护性耕作、高效飞防植保、机收减损等重要机械化技术,开展实操实训和作业演练,提高机手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促进农机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助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培训50人,由市农业技术和农机化推广服务中心落实培训任务。

(四)重点区域产业带头人培训行动。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肉牛羊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组织、农产品加工、主体管理、智慧农业、市场冷链、信贷融资、风险防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等,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培训60人,由市畜牧和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落实培训任务。

(五)农民素质素养提升试点行动。以行政村为单位,面向小农户开展素质素养提升试点培训。确定叶盛镇蒋滩村、小坝镇新林村、大坝镇利民村和瞿靖镇蒋顶村4个试点村,每个试点村举办5个班、共举办20个班,每个班补助1800元。培训时长为半天至一天,培训内容为综合素质素养课程。承担试点的行政村设置一名联络员,负责组织培训对象、组织现场培训等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管理。严格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落实落细“三大重点任务”和“五个专项行动”及相关专题培训任务,严格审核开班计划和培育对象,落实“第一课”制度。制定培育工作方案,细化任务举措,落实责任要求,强化培育各环节组织管理,开展全流程监督,统筹各方力量抓好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后续跟踪服务,提高参训农民满意度。及时总结推广成功模式,树立示范标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培育目标任务。

(二)实施精准培育。强化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统筹谋划,扎实做好需求摸底调研工作。要围绕生产技术技能提高、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两条培育主线,切实掌握粮食、大豆和肉菜生产经营者需求,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沟通,优先遴选参训意愿强烈的农民,做到培育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遴选经过认定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和农村实用人才基地承担培育任务,吸纳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参与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用好科技、教育资源,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生产主体及涉农经营服务主体专业人员纳入师资队伍,服务农民综合素质和产业发展能力提升。

(三)严格培训标准。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宁农科教云平台、老刀学霸APP等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学习能力。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培育,年度线下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8天(64学时),线上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跟踪服务不少于3次,人均补助标准区内3800元;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培育,年度线下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56学时),线上培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3次,人均补助标准2800元。农民素质素养提升试点行动按照试点村每班次1800元予以补助。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主要用于支付需求调查、线上线下培训、实践实训、跟踪监测等与培育工作相关的费用。包括:课堂教学、实训实操、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培训环节产生的住宿费、伙食费、场地费、交通费、讲课费、资料费、宣传费、教材编印、保险费、现场指导教学费、实训耗材、班级管理、防疫等相关费用,以及线上培训服务、视频课程制作、摸底调研、培训对象及实训基地遴选、后续跟踪服务、延伸服务、信息化手段、典型宣传和推介、绩效考核等环节的费用支出。培育资金不得用于基本建设、购置固定资产等支出,不得列支招投标费用。严禁以现金或实物形式直接分发给培训学员。春耕春管、三夏、防灾减损等应急性培训,优先委托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承办,实行先培训后支付。培育机构须与承担其任务的实训基地明确合作关系,并向实训基地支付场地耗材、实训师资等切实发生的相关费用。农民素质素养提升试点行动的班次可按规定列支课酬、资料费等与培训直接相关的费用,不得列支食宿费用。

(四)提升培育质量。优化课程设计,建立设置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模块化课程体系。综合素养课程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思想政治建设、各级“一号文件”精神、“三农”政策、涉农法规、文化素养等内容逢班必讲,专业能力课紧紧围绕稳产保供制约技术瓶颈、发展前沿等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因地因人设置,能力拓展课围绕训中训后提升实践实操能力设计,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线上学习等培育形式,改进培育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确保优质教学资源进课堂,确保授课教师专业领域与授课主题相符,鼓励采取参与式教学方式。现场教学根据不同培训主题和对象设计教学路线,选用产业相近、发展领先的基地或场所,组织学员现场观摩、实地体验、动手操作、现场交流、模拟教学、孵化指导。利用宁农科教云平台,健全完善培训班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员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做好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录入,完善培训线上组织流程,实现培训班次和学员信息全部上网,培训全程可追溯。

(五)严格监督考核。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开展项目管理,依托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育机构、基地和师资标星工作,依托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培育机构质量抽查,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绩效管理。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青铜峡市人民政府 承办:青铜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青铜峡市网络和信息化办公室    

宁ICP备17001306号    网站标识码:6403810007    宁公网安备6403810200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