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头条推荐

一河九渠皆碧水 青铜峡用水绘就城市之美

时间:2018-07-06 来源:
字号:

“塞上江南发源地”——青铜峡,境内渠道密布、水网如织,几乎每个村都与古渠为邻。这里的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都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厚重遗产。

古渠流润,千年一脉。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核心区,青铜峡注定与黄河水、古渠系有着不解之缘。

 

古渠沿岸屋舍俨然,村落点布古香古色,放眼远望无垠稻田,田间阡陌纵横,河塘碧水荡漾。

“九渠之首”青铜峡,塞上江南发源地

自秦汉起,先民就在青铜峡谷凿渠引水。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超过100年的14条古渠中,青铜峡分布了12条,其中,秦渠、汉渠、唐徕渠等10条古渠发端于此,青铜峡由此被称为“九渠之首”。

九曲黄河穿峡越谷,一经青铜峡水利枢纽奔涌而出,便拉开了“塞上江南”的帷幕。母亲河用乳汁哺育了宁夏引黄灌区的万顷碧波,造就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绿洲。

 

汉惠闸

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引黄灌溉历史在古峡大地留下了丰富的水利遗产,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衍生了独特的灌溉文化和祭祀文化。流传千年的“草土围堰”传统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青铜峡水利枢纽截留和围堰中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河西总干渠分水闸

开凿于汉、复浚于唐的唐徕渠,在无坝引水时代是宁夏古灌区最大的一条渠道,素有“塞上乳管”之称。西夏时期,唐徕渠是当时农业生产的命脉,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专门对水利维护、灌溉管理、奖罚制度等作出严格规定,开了国家大法重视水利之先河。而在唐徕渠引水口,西夏王朝兴建了罕见的大型塔阵——108塔,祈愿农业丰收、减少水患。

 

鸟瞰宁夏引黄灌区,土地平旷,阡陌纵横,良田美池别有一番韵味。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天府之国”,富饶了成都平原。而被誉为“塞上明珠”的青铜峡水利工程,成就了“塞上江南”,富饶了银吴平原。

 

青铜峡境内有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宁夏引黄古灌区12条古渠在此分布,素有“九渠之首”之称。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李鹏 摄)

《中国国家地理》曾经刊发宁夏地理学家汪一鸣教授撰写了关于宁夏引黄灌区的文章,他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具有比肩都江堰的历史地位。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对中国黄河和整个北方的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最为著名的都江堰和宁夏引黄灌区,两者在开凿年代、建筑原理、结构设置等方面都相差无几。汪一鸣评价称:“曾经的唐徕渠无坝引水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精巧,足可以和都江堰相媲美。”

 

塞上江南青铜峡

 

唐徕渠正闸春季开闸放水 (李鹏 摄)

1905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系统考察长城的美国著名旅行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盖洛来到宁夏,专门考察了青铜峡渠口工程,称“这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研究中国灌溉系统的最佳范例”。

 

位于青铜峡谷的唐徕渠原古渠引水口地理标识碑

 

位于青铜峡市境内河西总干渠的唐正闸,也是唐徕渠进水闸。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一说,便是源于以上种种。

“塞上天府·金岸明珠”,以水为魂盘活全域旅游

因河得名,因水而兴。青铜峡依托得天独厚的水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涵养绿水秀林,融入沿黄生态经济带,书写了以水兴城、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西干渠

深耕水生态资源,布局“黄河岸边”旅游产业聚集带、“稻花香里”休闲乡居体验带、“贺兰山下”葡萄酒养生度假带,让全域资源变全域风景。今年,对“黄河岸边”旅游带进行功能补链,在黄河楼、黄河坛、黄河大峡谷、大禹文化园、108塔等景区、牛首山等景区的衔接地带,建设古渠首水利博物馆、房车温泉露营地、中庄旅游集散地、3D模拟艺术馆、叶盛地三农业主题公园,将碎片化的沿黄景点串珠成链,培育黄河文化旅游体验产业、峡湾风情休闲度假产业等,力促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

 

秧苗绿了,田野一碧万顷。汉延渠两岸一派金灿灿的丰收景象。

同时,青铜峡市还将立足地缘水文化,依托古渠系、进水闸等水利设施,打造水文化主题公园,实现节水展示、水利文化、人文景观、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宁夏青铜峡市委宣传部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